2013年

阅读知识专题讲座

发布时间:2011-04-04 作者:校图书馆 发布者:校图书馆 文章来源:[db:出处] 阅读 : 9742


  今天我们举行的专题讲座是有关阅读的知识,要谈谈怎样读书的问题。

  首先谈读什么书。

  中国的书是很多的,光古书也浩如烟海,一辈子也读不完,所以读书要有选择。清末张之洞写一本书叫《书目答问》,他开的书单子是很长的,我们今天要求大家把他提到的书都读过也不可能,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所选择书很重要。如对搞汉语史的来说,倘若一本书是专门研究"六书"的,或者专门研究什么叫"转注"的,像这样的书就不必去读,因为对研究汉语史没什么帮助。读书要有选择这是第一点,可以叫去粗取精。

  第二点叫由博返约。我们研究一门学问,不能说限定在那一站学问里的书我才念,别的书我不念。你如果不读别的书,只陷在你搞的那一门的书里边,这是很不足取的,一定念不好,因为你的知识面太窄了,碰到别的问题你就不懂了。过去有个坏习惯,研究生只是选个题目,这题目也相当行,但只定论文了,别的书都没念,将来做学问就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关于汉语史的一些书要读,还有很多别的书也要读,首先是历史,其次是文学多,多啦,还是应该从博到专,即所谓由博返约。

  第三点,要厚今薄古。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前人的书,如果有好的,现代人已经研究,并加以总结和发挥了。我们念今人的书,古人的书也包括在里边了。《书目答问》中就提到过这一点,张之洞说,他选的大多是清朝的书,有些古书,也是清朝人整理并加注解的,比如经书,十三经。从前,好的书经清朝人整理就行了,不好的书清朝人就不管它了。他的话可适用于现在,并不需要把很多古书都读完,那也做不到。

  其次谈怎样读书。

  首先应当读书的序例,即序文和凡例。过去我们有个坏习惯,以为看正文就行了,序例可以不看。其实序例里有很多好东西。序常常讲到写书的纲领、目的;替别人作序的,还讲书的优点。凡例是作者认为应该注意的地方。这些都很好,我们却常常忽略。《说文段注》的序是在最后,念《说文段注》时应该把序提到前面来念。《说文段注》有王念孙的序,很重要。主要讲《说文段注》之所以写得好,是因为他讲究音韵,掌握了古音,能从音到义。王念孙的序把段注整部书的优点都讲了。再如《马氏文通》的序和凡例也是很好的,序里讲了语法的稳定性,给语法下了定义。凡例单是《说文段注》和《马氏文通》这两部书,别的书也一样,看书必须十分注意序文和凡例。

  其次,要摘要作笔记。现在人们喜欢在书的旁边圈点,表示重要这个好,但是还不够,最好把重要的地方抄下来。这有什么好处呢?张之洞《书目答问》中有一句话很重要他说:"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一本书,什么地方重要,什么地方不重要你看不出来,那就劳而无功。现在有些人念书能把有用的东西吸收进去,有的人并没有吸收进去,看是趣,却都忘了。为什么?因为他就知道看,不知道什么地方是好,什么地方是最重要的,精彩的,这个书就白念了。这些人就知道死记硬背,背得很多,背下来有没有用处呢?有些人并不死记硬背,有些地方甚至马马虎虎就看过去了,但念到重要的地方他就一点不放过,把它记下来。所以读书要摘要作笔记。

  第三点,应当考虑试着作眉批,在书的天头上加自己的评论。看一本书,如果自己一点意见都没有,可以说你没有好好看,你好好看,总会有些意见的,所以最好在书眉,又叫天头,即书上边空的地方作些眉批。试试看,我觉得这本书什么地方好,什么地方不合适,都可以加上评论。我看从前我念过的那本《马氏文通》,上边都写有眉批,那时我才26岁,也是在清华当研究生。我在某一点上不同意书里的决见,有我自己的看法,就都写在上边了。今天拿来看,有些批的是对的,有些批错了,但没关系,因为这经过了自己的考虑。批人家,自己主得用一番心思,这样,对对子本书的印象就别深。自己做眉批,可以帮你读书,把书的内容吸收进去。也可用另外的办法,把记笔记和写书评结合在一起,把书平写在笔记里边,这样很方便。准备一个笔记本,一方面把书里重要的地方记下来;另一方面,也把自己对书里的某些讲法的不同意见记来来。

  另外,要写读书报告。如果你作了笔记,又作了眉批,读书报告就很好写。最近看了一篇文章,一篇很好的读书报告,就是赵振铎的《读,(广雅疏证)》,可以向他学。《广雅疏证》没有凡例,他给它定了凡例,《疏证》是怎么写的,有什么优点,他都讲到。像这样写个读书报告就很好,好的读书报告简直主是一篇好的学术论文。

返回顶部 打印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