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
“情商”教育:变“隐性课程”为“显性课程”
新学期伊始,上海市杨浦区一小学试开情商课。“如果我不够聪明,我长大会幸福么?如果我学习不好,长大会成功么?如果我不够漂亮,会有很多朋友么……”诸如此类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广泛兴趣。与此同时,近日,人大代表马敏也在呼吁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增加情商教育,做教育的“加减法”。可见,对孩子情商和非智力因素的重视,已经成为社会上广为关注的教育导向。
近年来,我们的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大量掩藏在“教育成功”背后的始料不及的问题突然蹦出也时时让人惊慌失措,“事关青少年教育的事件频频触动社会的敏感神经”。小到学生不知如何处理与同伴的关系、严重到大学生弑母。这一切都说明,我们的教育在某些方面出现了问题,甚至存在着严重的“缺位”。笔者以为,症结在情商教育缺位。
当前,情商缺陷的现状是多种因素错综交织而成的。首先,社会节奏跳跃性的加快是其产生的深刻的根本性外部原因;其次,独生子女家庭成长环境的封闭性和单一性,使孩子产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缺少与他人互动的条件基础;最后,某些学校教育片面强调智育、单纯追求学业成绩的功利性加剧了“情商”教育的缺位。
众所周知,在课程分类中,有显性和隐性课程之分。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隐性课程则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如果说在过去的学校教育里,情商教育一直被认为是“隐蔽性课程”或“隐性课程”的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学校文化以及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和行为示范作用的话,那么情商课程的开设则是将其提升到显性课程的层面。
大量事实和实践显示,教育活动和教育内容只有及时、主动地填补“教育真空”和“教育留白”,才能增强时效性。开展“情商”教育不仅是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也是知、情、意、行在个人身上均衡发展的有效统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情商教育的同时,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家校一致的合力作用,家庭无疑是学生情商教育和情商提高的核心场所。学校要取得与家庭教育的同向合力,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在开展情商教育的过程中,切忌教育形式的表面化、浮躁化、简单化,要深入、全面地理解“情商”的内涵。比如,不能一概而论地将一孩子的性格“内向”和“外向”对立起来,并将性格“外向”与成功的情商教育画等号,要因材施教、形式多样,尊重孩子原来的本性,在本性的基础上使孩子的个性得到最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