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灵犀
如何应对疫情信息造成的心理疲劳?
在这个特殊时期,你是否每天一起床就刷屏看疫情动态? 打开手机获取的最多信息是不是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 在出门的时候是否比平时增加了更多的焦虑、担忧和恐惧? 在这个全面防控疫情斗争的关键阶段,面对纷乱的疫情信息,个人又该如何应对由此造成的心理疲劳呢? 一、要避免“同情疲劳” 同理心即感同身受,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但也是一种很消耗心理能量的活动。 同情疲劳是指经历过太多感同身受的同情后产生的淡漠情绪,人们在频繁接受大量同质防控疫情方面的信息后也会产生这种心理。 微博、微信、抖音,视频、音频、图文,转发、评论、点赞,人们对新媒体天然的粘性很难让我们避免受网络信息的影响。 但同情是有限的,无节制的同情,会逐渐消耗我们的精力,压垮我们的判断力。 我们应该把有限的同情留给身边最重要的人,并把它落到实处,体现在行动,如:帮父母做家务、聆听亲人的心声、给亲人朋友打打电话等。 宝贵的新春宅家时间,我们最应该做的不是沉浸在铺天盖地的网络情绪中,而是回归家庭,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关系,用同情和同理帮助身边的人。 二、要减轻“心理负担” 全媒体时代,疫情信息爆炸式流通,社交媒体上各种情绪化的、严峻性的消息铺天盖地,会给人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 而大部分的人只能宅在家里,什么都做不了的无力感会放大这种心理负担。特别是对于部分性格较为敏感、身体较为易感的人群,更容易产生焦虑、失眠、食欲下降等问题。 适当了解疫情信息是必要的,有利于增强防疫意识、加强自我保护。 适度的焦虑和担忧是必要的,但只要严格按要求做好防疫就行。 一昧担忧不能解决问题,过度恐惧会带来恐慌。要明白,在这个防控疫情的关键时刻,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宅在家里,照顾好自己和家人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如果实在无聊,可以通过看一些喜剧片、综艺节目乃至收拾整理房间等转移注意力,缓解焦虑。 三、要做到“为所当为” 首先要相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打赢这场防控疫情阻击战。 出行的不方便只是暂时的,一切终将恢复正常。 宅在家里要学会慎独,做一些能够提升自己的建设性行为:可以静下心来做一次深入的自我对话;可以好好思考一下平时很想思考却还没来得及思考的问题;可以让家人坐在一起做一场生命叙事;可以认真阅读一本书,写好一篇文章;可以制定未来的学习工作计划;也可以在阳台晒晒太阳、斗斗“地主”;等等。 此外,一定要保持正常的作息规律,要有充足的睡眠、适当的锻炼,不暴饮暴食,即用回归常态——保持一种“工作着”的状态去避免心理疲劳。 四、要学会“正念减压” 研究表明,正念和冥想具有良好的情绪调适功能,是抵抗焦虑的好办法,也非常适合大家在家练习。 正念就是让自己平静下来,关注自己的身体,感受自己的心跳,接纳自己的现状,不加评判地觉察自己当下的活动。 最简单的做法就是专注自己的呼吸,也可以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着或躺着,从头到脚自我放松。每天坚持做30分钟。 总之,在这个特殊时期,希望大家用配合支持我们的党和政府,用信任支持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用爱呵护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